322批次化妆品登“黑榜”
随着新规临近,又有一大批不合格化妆品登上抽检“黑榜”。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今,已有322批次不合规化妆品被通报,其中面膜、染发和防晒类产品是抽检不合格“重灾区”。
那么,今年化妆品的抽检重点集中在何地?又重点整治了哪些问题?
“海藻面膜”成重点排查对象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今,就有包括国家药监局、广东省药监局、北京药监局等公布了322批次抽检不合格化妆品。其中,国家药监局合计通报了193批次不合格化妆品,占比达60%。
另外,作为“美妆重镇”的广东省,今年1月至今通报抽检了1800批次化妆品,其中仅34批次化妆品不符合规定。此外,今年1月至今,江西、陕西、四川三省分别通报了16、14、14批次不合格化妆品,成为除国家药监局和广东省外通报最多的省份。
青眼梳理发现,在322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主要包含面膜、染发、防晒、洗护发、护肤(精华、水乳等)、沐浴露、彩妆、牙膏和美甲九大类,其中面膜、染发、防晒三类产品合计高达209批次,占比达65%。这当中,面膜、染发、防晒三类产品分别占比为24%、22%、19%,成为不合格产品“重灾区”。
从通报情况来看,监管部门的抽检计划具有延续性。以面膜品类为例,今年1月至今,合计有78批次面膜产品被通报,并登上抽检“黑榜”榜首。这当中,标示名为“海藻面膜”的不合格产品合计有47批次,占比高达60%。
事实上,“海藻面膜”可谓是抽检“黑榜”常客。如2024年,在全年通报的535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即有66批次为“海藻面膜”。这也反映出,“海藻面膜”已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排查对象。
除此之外,染发和防晒品类也频繁登上抽检“黑榜”。去年全年,共有114批次不合格染发产品被通报,占比为21.3%。而今年刚过半,即有70批次染发产品被“点名”,可见该品类问题多发。另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2024年国家化妆品抽样检验年报》显示,全年共抽检了21362批次产品,其中20889批次产品符合规定;防晒类产品抽检符合规定批次占比为95.01%,在抽检的12类化妆品中垫底。
成分比对是违规的重灾区
其中,成分比对是违规的重灾区,达129批次,而所包含的具体项目为,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的技术要求未标示的染发剂、未检出产品标签及注册资料载明所要求标示的防晒剂与美白剂,占不合格项目的40%。
青眼注意到,染发剂高频提及的有间氨基苯酚、间苯二酚、2-甲基间苯二酚、苯基甲基吡唑啉酮、2,4-二氨基苯氧基乙醇盐酸盐等;防晒产品中,被高频提及的防晒剂有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奥克立林、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4-甲基苄亚基樟脑、水杨酸乙基己酯等;美白祛斑类产品检出未标示的祛斑美白剂3-邻-乙基抗坏血酸、烟酰胺、凝血酸(氨甲环酸,又名传明酸)等;另有1批次祛痘霜检出了未标示的组分: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
“早些年,大多数祛斑美白成分的检测方法处于监管真空状态,但随着近年来针对多个美白原料的检验方法发布,这类产品上抽检‘黑榜’的频率明显增加。”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法规工程师表示,就像祛痘霜被检出未标示的组分“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这同样也是化妆检测方法不断深化和完善,弥补了过往的政策缺陷。
据了解,2022年12月26日,国家药监局批准《化妆品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测定》化妆品补充检验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膏霜乳类、液体类、凝胶类、贴膜类化妆品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定性和定量测定。另在2023年8月,国家药监局在《化妆品中抗坏血酸磷酸酯镁等11种原料的检验方法》《化妆品中α-熊果苷等4种原料的检验方法》等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美白原料的检验办法和限定浓度。可以说,随着上述检验方法的落地生根,与之相关的市场乱象将进一步得到遏制。
除成分比对问题突出外,菌落总数超标也一直是化妆品抽检的违规重点。
青眼梳理发现,今年1月至今,合计有93批次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该问题囊括护肤、面膜、洗护发、牙膏等多品类,占不合格项目的29%。有行业人士指出,“菌落总数不合格与企业的多个生产环节息息相关,如设备清理不彻底,管道消毒不到位,包装储存不合规等。这类不合格产品,可能导致部分消费者出现皮肤刺激和过敏。”
青眼注意到,菌落总数超标的面膜产品绝大多数为“海藻面膜”。据悉,由于工艺、产品属性等原因,海藻面膜比其他类别面膜更容易菌落超标。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曾告诉青眼,“无论是海藻面膜粉或面膜粒,粉类产品在接触空气和水后容易滋生霉菌,即使添加了防腐剂也很难混匀,这导致微生物容易超标,属于海藻面膜的‘先天劣势’。”
另外,牙膏也是菌落超标问题较为严重的品类。如在今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30批次化妆品抽检不合格中,就有2批次广西田七家化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牙膏均被抽检出菌落总数超标,分别超标37倍和1279倍。另在去年,广州某日化有限公司还曾因生产的多款牙膏产品菌落总数不合格,被广州市监局处以罚款52.44万元。
已注销公司再被通报,淘汰加速
此外,禁用原料仍是化妆品违规行为的打击重点。在上述322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即有29批次化妆品违规添加了禁用原料。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今年以来还单独通报了28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包括8批次儿童护肤品、6批次祛痘类产品、5批次洗护类产品、4批次面膜类产品、2批次护肤类产品、以及各1批次的染发、指甲油和睫毛生长液产品,涉及原料包含倍他米松醋酸酯、氟米松、地塞米松、甲硝唑、新铃兰醛、特比萘芬、苯等。
不难看出,这些违禁原料大多为抗生素类成分和糖皮质激素类物质等,通常使用在部分药品中,被明确禁止添加到化妆品当中。
▍截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以来国家药监局通报的28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中,有6批次是“江苏娇颜芭比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儿童护肤品,且不合格项目均为添加了禁用原料特比萘芬。据了解,“特比萘芬”是用来治疗浅表真菌引起的皮肤、指甲炎症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代谢紊乱、皮肤过敏等问题。此前,该公司已多次因产品问题而被官方通报“点名”、处罚。而据青眼最新调查发现,江苏娇颜芭比化妆品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12月21日注销。
众所周知,近年来儿童用妆安全问题被监管部门、社会、行业等全方位关注,甚至有行业人士直言,我国儿童化妆品的监管体系已超越国外,堪称“最严法规”。据青眼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发布以来,各地监管部门共开出了40张禁业罚单。其中,19人遭遇“终身禁业”,包括法定代表人、股东和质量安全负责人等,且多涉及儿童化妆品违规。
可以说,当前化妆品行业正经历调整、自我净化与优化,不合规企业将面临迅速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