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激战正酣,400+知名品牌被“苏丹红”绊倒
一年一度的双11激战正酣,就被突如其来的“苏丹红”风波泼了盆冷水。 日前,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发布视频,揭露多款化妆品中被检出禁用原料“苏丹红”,涉事名单中不乏知名品牌。这条视频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广大品牌瑟瑟发抖,也在消费者中掀起退货潮。 《化妆品观察》进一步调查发现,涉嫌含“苏丹红”的化妆品竟多达800余款,波及品牌超过400个。一场由原料引发的行业性危机,正以燎原之势蔓延,更让整个美妆行业集体陷入一场信任地震。 这场风波,已不仅是一次偶发的产品安全问题,更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已迫在眉睫。 1、禁用20年的“苏丹红”重出江湖 大概率是“人为主动添加” 10月9日,抖音电商正式启动双11大促;10月15日,天猫双11预售正式启动;10月19日,知名测评账号“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多款化妆品中检测出“苏丹红”。 一时间,消费者集体破防,纷纷查证刚囤的化妆品是否中招,并吐槽“尾款不用付了”。 “苏丹红”为何会让行业、消费者闻之色变? 公开资料显示,苏丹红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分为Ⅰ、Ⅱ、Ⅲ、Ⅳ四种类型,长期摄入产生的代谢物(如苯胺),可能导致DNA断裂和染色体断裂,诱发肿瘤,是全球公认的禁用物质。 2005年,苏丹红被我国列为禁用食品添加剂。虽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数据可以支撑其应用于化妆品中有致癌性,但从原理来看,苏丹红Ⅳ可通过脂质层被吸收,当皮肤屏障受损时存在较高风险。因此,《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2021版)》已明确将苏丹红Ⅰ至Ⅳ所有亚型列为禁用成分。 老爸评测工程师进一步解释,“由于苏丹红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远远高于人体可能摄入量,因此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化妆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长期大剂量摄入会增加人体致癌的危险。” 被禁用20年的苏丹红,这次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我们自己的高分辨质谱可以做非靶向筛查,意外在一款产品中发现了苏丹红,但配料表里并没有着色剂,我们就开始找带入苏丹红的原料到底是什么。”老爸评测工程师告诉《化妆品观察》,团队经过反复排查,最终锁定了一个高度疑似的原料组,苏丹红Ⅳ含量高达1170ppm,“后面根据这个原料组分买了一批样品,进行专门的检测,果然批量发现了苏丹红。” 这个原料组,便是由鳢肠(ECLIPTA PROSTRATA)提取物、印度楝(MELIA AZADIRACHTA)叶提取物、辣木(MORINGA OLEIFERA)籽油这三个成分组成的复合原料。 既然已被禁用,为何原料商还要铤而走险添加苏丹红? “老爸评测”在视频中指出,该原料组所属公司专门做植物色素,宣称“100%纯天然”,然而,“天然色素稳定性较差、容易褪色,可能是公司偷偷加入人工色素的原因。”而苏丹红着色力强、稳定性高、成本低廉,成为人工色素的首选。 虽然“老爸评测”并未点名罪魁祸首是谁,但调查发现此次涉事原料商为康博Campo Research (S) Pte. Ltd。公开资料显示,Campo Research Pte Ltd总部位于新加坡,专注于天然成分与创新生物植物分子的研发,业务范围覆盖全球。 在浙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技术总监梅海平看来,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染料,苏丹红不存在于任何一种天然植物成分中,而且在常规的植物类产品的提取加工过程中也不会涉及和色素有关的工艺,“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和植物提取毫无关系的苏丹红最终出现在产品中,大概率是人为主动添加的”。 2、400+品牌“躺枪” 800余款产品或面临下架 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料不合规,除了原料商,遭殃的还有化妆品加工厂乃至广大品牌方。虽然“老爸评测”并未公开所检测的产品,但网友通过蛛丝马迹已列出“黑名单”,在预售的节点掀起了退货潮。 问题来了,配方表中含有这三种原料(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辣木籽油)的产品,是否就意味着含有苏丹红? 老爸评测工程师解释,这三个成分组成了一个原料组,品牌方买到的就是这个原料组,同时,这个原料组里的鳢肠提取物极不常用,“所以产品里同时含有这三个成分,大概率是用了这个有苏丹红的原料组”。 查询美丽修行发现,累计有800+款产品添加了这三种原料,涉及400余个美妆品牌,覆盖从护肤到彩妆再到卸妆各个品类,既有欧莱雅集团旗下的知名护肤品牌,也有GMV破10亿跻身细分类目TOP1的国货品牌。 “不知道有多少品牌方被蒙在鼓里”,“老爸评测”呼吁品牌方,赶紧自查,看是否含有这个原料组。据悉,“老爸评测”已把相关内容反馈给药监局,等待监管部门的反馈。 目前,已有不少品牌下架了涉事产品,上述TOP1品牌也明确表示,“已第一时间安排产品送检,重点检测是否含苏丹红成分,检测报告出具后会及时公告。” 据悉,目前苏丹红有很多检测方法,比如《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有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检测方法,GB/T 29663-2013《化妆品中苏丹红Ⅰ、Ⅱ、Ⅲ、Ⅳ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有苏丹红Ⅰ、Ⅱ、Ⅲ、Ⅳ的测定方法,也就是说,苏丹红的检测无论从标准上,还是从方法上,都不存在问题。 那么,品牌为何不在上市之前就对配方中是否含有苏丹红进行检测,提前避雷? 梅海平揭示了品牌的无奈:在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2021版)》中,禁用成分多达1284种,而化妆品原料使用方(包括加工厂和品牌),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禁用成分全部检测一遍,大多只是按照原料的常规检测指标对入库原料进行常规检测,“但苏丹红不在常规9项中,质控检测往往未覆盖,这就给一些不法原料供应商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3、化妆品为何频陷 原料添加“罗生门”? 事实上,行业基本法《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早已明确指出,若企业“使用禁止用于化妆品生产的原料生产化妆品,在化妆品中非法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轻则罚款,重则吊销许可证件,主要责任人终身禁业,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知情,只要产品含有禁用原料,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都要受到处罚。 这也导致“原料商出事,品牌/工厂买单”的案例屡见不鲜。 典型如,福州美乐莲生产的原料莲敏舒(莲诺),被曝含有禁用成分苯烯莫德,导致一大批企业受牵连,河北康正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古得化妆品有限公司均被处以10年禁业,法定代表人亦被终身禁业。 从“莲敏舒”到“苏丹红”,再次暴露出当下行业在原料监管层面的严重缺失。 在梅海平看来,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应该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整顿市场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对于原料商而言,作为问题的源头,应增强合规意识,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原料流入市场。 当然,把希望寄托于原料商的“自律”,显然并不靠谱。对于品牌方/代工厂而言,还需擦亮眼睛,把好“安全”关。 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知名护肤专家冰寒建议,企业要选择可信的原料供应商,做足够详细的原料测试,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功能的原料,尤其是色素,“从这点上看,美国FDA的做法有道理。在美国,使用化妆品原料的自由度相当高,并不实行白名单制度,但是色素例外,所有要在化妆品中使用的色素都必须进行注册。” 此外,企业在运用植物提取物时应多关注一手信息,即植物成分本来应当是什么样子,“许多工程师并不太了解植物成分本来的样子,导致面对一些与其本身性状不一致的提取物时,连一点疑心都没有,这就给一些不法原料供应商提供了可乘之机”。 梅海平亦表示,一些头部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即与原料供应商签订合法合规协议,明确违约责任和惩罚措施,从双方合作的制度上约束供应商的行为,堵住原料供应商违法添加违禁成分的漏洞。 当然,化妆品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一个绝对局面,也就是说:无论监管多么严格,制度多么严密,都可能发生问题,这就需要监管发力、行业自律,让安全真正成为企业不可触碰的红线。 毕竟,当“美丽承诺”与“禁用成分”出现在同一张标签上,被透支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信用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