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降温彩妆升温,美妆市场迎来结构性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护肤与彩妆备案数量突破10万,其中护肤品类7.95万,同比下滑21%,彩妆品类4.55万,小幅下滑5%。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化妆品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转变。
从表面看,两大品类备案数量均呈现下滑态势,但差异明显的降幅揭示了不同细分市场的发展阶段。护肤市场作为中国美妆行业的传统主力,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已逐渐趋于饱和。这种饱和不仅体现在市场渗透率方面,更体现在产品创新瓶颈上。随着监管政策趋严,化妆品新原料审批虽然加速但仍旧谨慎,使得护肤品创新面临技术壁垒。同时,消费者对护肤品的选择也更加理性,从追逐概念转向追求实证效果,这使得市场进入调整期。
与护肤市场的收缩形成对比,彩妆板块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彩妆品类仅5%的小幅下滑表明,该市场仍保持相对活跃的状态。这种差异源于彩妆产品本身的特点:更低的试用门槛、更强的社交属性和更频繁的品类更新节奏。随着口罩时代的结束,被压抑的妆容需求正在释放,推动彩妆市场回暖。
彩妆市场的潜力还体现在品类细分和创新空间上。从底妆到眼妆,从唇部产品到面部装饰,彩妆品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发展。不同肤质、不同肤色、不同场景的需求催生了更多针对性产品的出现。与护肤品相比,彩妆产品的研发周期相对较短,创新试错成本较低,这使得品牌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是驱动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新一代消费者更加重视彩妆的自我表达功能,将化妆品视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视觉化传播,进一步放大了彩妆产品的展示效果和传播能力。这种社交驱动型消费为彩妆市场提供了持续的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护肤与彩妆的边界正在模糊。兼具护肤功能的彩妆产品日益受到欢迎,这为两个品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品牌方开始重新思考产品定位,不再将护肤与彩妆截然分开,而是开发具有多重功能的产品线,满足消费者对便捷高效美妆解决方案的需求。
监管环境的变化也在塑造行业新格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提高了行业门槛,加速了市场洗牌。备案数据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也体现了企业适应新规的能力。那些能够快速调整、重视研发、紧跟政策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区域市场看,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彩妆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和美妆意识普及,这些地区将成为彩妆市场增长的新引擎。线上渠道的下沉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使彩妆产品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面对这一趋势,国内外品牌正在调整战略布局。传统以护肤为主的品牌加大了对彩妆线的投入,而专业彩妆品牌则强化了产品研发和市场教育。投资方向也随之调整,更多资本关注彩妆领域的新兴品牌和创新技术。
化妆品行业的这一结构性转变不是暂时的波动,而是市场成熟度提升的必然结果。护肤市场进入精细化、高效化的深度调整阶段,而彩妆市场则迎来品类爆发和消费升级的增长机遇。未来一段时间,两大品类很可能保持差异化发展态势,共同推动中国美妆市场向更加成熟、多元的方向演进。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能够赢得市场的将是那些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坚持产品创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品牌。无论是护肤还是彩妆,最终都要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愉悦的美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