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护,正在给日化赛道打开新的想象
日化洗护正焕新颜。
过去,人们对洗发水、沐浴露的消费逻辑简单直接:便宜、耐用。它们是超市货架上最不起眼的快消品,鲜有品牌故事,缺少产品溢价。但如今,洗护赛道的热度几乎已不输于护肤和彩妆。
从电商平台的销量排名,到资本市场的投资风口,再到美妆集团的战略布局,洗护,正从曾经的功能型快消品,快速演变为品牌竞争与消费升级的“新高地”。
本月,BeautyMatter 将从推动洗护市场异军突起的两大关键消费趋势,即功效主义和情绪经济出发,与读者一起探讨日化洗护市场的变革。
事实上,日化洗护品类的异军突起,并不只是新消费品牌一时的喧嚣。它背后是消费趋势、产业升级与市场格局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3 年,本土香氛品牌闻献推出身体护理系列,包含身体、手部、秀发的清洁以及护理产品,正式入局洗护赛道。 图片来源:闻献 首先,洗护品类天然具备庞大的市场体量。根据 Marketsand Markets 预测,全球身体护理市场正以 4.74% 的年复合增长率稳步扩张,2031 年整体规模有望突破 212 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速更为乐观。英敏特数据显示,2024 年至 2028 年,中国身体护理市场年均增速预计达到 6.4%,2028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378 亿元。 在头发护理领域,头豹研究院数据则显示,至 2027 年中国洗护发市场规模将达到 827.9 亿元,几乎是 2017 年的两倍。而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更进一步强调了高增长的细分市场——以头皮护理、防脱育发为代表的毛发生活养护领域,过去三年年均增速达到 9.7%,预计到 2028 年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 812 亿元。 其次,相较于护肤和彩妆,洗护产品单价适中、消费门槛低、体验反馈快,天然契合了“尝鲜”以及“悦己”的消费心理。这种“花小钱改善生活”的情绪,曾在新消费高峰期被迅速放大,成为许多年轻人接触“消费升级”的第一步。即便在当下理性消费回归的背景下,洗护赛道依然保持韧性,这也是新锐品牌突破固有格局的重要窗口。 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年,洗护市场的主导权长期掌握在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外资巨头手中。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产品矩阵与品牌积累,青山资本数据曾在 2021 年指出三者合计瓜分了超过一半的国内市场份额。 但这一格局,已随着前几年新消费浪潮的兴起而发生松动。且初、Spes、浴见等本土新品牌借助 DTC 模式绕开传统渠道,依靠成分理念、香氛设计与内容种草,迅速捕获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 从 2018 年抓住“功效个护”的空白机会开始,且初如今在品类端的布局并不局限于卸妆膏和护发油,而是贯穿了整个个护体系,发展出了覆盖面部、头部、身体护理的精细化护理品类。 图片来源:且初 尽管过去两年,新消费赛道经历了从资本追捧到冷静观望的周期,但市场需求却并未降温,令本土美妆集团加速入局。 过去一年,仅在洗发护发领域,便有多个国货头部品牌完成布局。珀莱雅推出洗护品牌惊时,上美集团陆续推出一叶子洗护、韩束洗护,福瑞达主打“头皮微生态护理”的即沐正式上线,巨子生物也推出了生物科技洗护品牌函得仕。值得注意的是,背靠集团生物研发的基因,这些品牌普遍延续了功能型产品思路,将头皮护理、防脱育发、修护滋养等高客单价产品作为切入口,试图在功能细分中建立新壁垒。 与此同时,外资品牌也在加快布局。欧莱雅 2024 年以 5.3% 的年增速,专业护发业务成为集团内增长第二快的品类,仅次于香水。今年,欧莱雅又宣布收购高端护发品牌 Color Wow,进一步夯实其在专业美发领域的市场优势。更早前,集团斥资收购 Aesop,也被外界视为其强化高端身体护理布局的重要动作。 6 月 30 日,欧莱雅表示已签署协议收购护发品牌 Color Wow,此举旨在把握高端护发产品的快速增长机遇。 图片来源:Color Wow 此外,小红书提出“买手电商”概念后,更多海外高端小众洗护品牌正通过内容平台加速渗透,章小蕙等头部博主的推荐,已成为这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有效路径。 本土新锐品牌在夹缝中成长,国货美妆集团以功效路径补齐产品矩阵,外资巨头持续防守,海外小众品牌渗透加速,多方势力共同推动了洗护市场的竞争升级,也让这一原本“被低估”的赛道,成为美妆行业的新兴变量。